第三百三十五节 开科举-《大国崛起1857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闹闹哄哄一直到了6月底,才在自己控制区的每一个县设置了县学,改良后的县学,尽可能的聘请当地的名儒教授,他现在还不敢直接连四书五经都废了,能加进去一些自然科学的内容,已经是小小的胜利了。Δ笔趣阁WwΔW.』biqUwU.Cc

    之后宣布考试则例,宣布四书五经依然为主要考试内容,辅助以算学,两科单独出卷,单独阅卷,以分数制,经学7o分,算学只有3o分。

    这个考则出来后,也算是平息一下旧势力的怨气,毕竟经学占了大多数,那算学只有三成的权重而已,但也有不满足的,觉得如果降到2o分,他们更能接受,实际上如果真是2o分,他们还想要降到1o分呢,最好是不考。

    总之朱敬伦在动荡中将一门自然科学强加紧了考试之中,乡间的顽固派竟然没有闹事,这让很多人异常的失望。

    广東三个道,除了鹤山等土客杂居的县没有派人来之外,几乎所有的县都派了乡绅来跟朱敬伦请愿,如果说其中没有人暗中鼓动,这是不可能的,可是鼓动是鼓动起来了,最后还是让朱敬伦如愿,他们怎能高兴的起来。

    而且他们此时更加的担心了,朱敬伦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盯着,他们现朱敬伦竟然要擅开科举了,尽管朱敬伦没有这么说,打着广東省的旗帜,说是吏员考试,还说模仿的是宋时旧制。

    宋代时候,胥吏是需要考试才能录用的,不过宋代的胥吏也是可以做官的,不过只能做小官,通过内部升补和授官的方式,所以当时的胥吏也不是一条不能选择的路,当然歧视还是有的,士大夫阶层说这是“吏人皆士大夫子弟不能自立者,忍耻为之”,是一条没办法的办法。

    现在朱敬伦提出以后各个县吏都要通过考试,是宋代的录用制,说县官都必须拥有三年的吏员生涯,这就不能用宋代的制度来解释了,毕竟宋代胥吏做官,一般只有那些中央机构的胥吏才有机会,而且用宋代的制度,取代本朝的制度,这本身就是悖逆之举。

    所以,所有人都明白,朱敬伦准备开科举了,距离造反的时间更近了一步。

    县学开办的很成功,得益于朱敬伦的宣传很到位,不但在各个县城张贴告示,还在各个交通要津,甚至派人到乡下给各个集镇路口张贴告示,务必让每一个读书人都能看到,在这个过程中,各县的旧县吏十分的配合,甚至可以说工作积极了,因为他们的子弟也拥有这项权力,可以参加考试,将来可以做官,当然他们还没有动歪心思,否则他们拖延一下,知道的人少了,他们的子弟也就多一份机会,可是他们知道,此时是朱敬伦强推这项规制的时候,万一失败,可就成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,谁都捞不着好处了,因此坚定的站在朱敬伦一边,努力工作。

    如血的读书人极多,朱敬伦表示,来者不拒,但是要求在4o岁以下,本来他想规定为3o岁的,害怕招不够人,现在好了,最多的南海县招来了一千两百多人,最少的阳春县也招到了4oo多人。

    有这么多读书人积极响应的原因,第一是县学提供住宿、饮食供应,还免费提供课本,这对一些寒门子弟来说,是难得的机会;第二是朱敬伦定下的招录名额很大,每个县要招收1oo个吏员,这让大家的希望大大增加,可比考朝廷的科举更有希望;第三是朱敬伦大力宣扬了政策,并且给吏员身份重新定位,称之为候补之官员,候补官当然比胥吏好听多了,也更容易被人接受。所以才有这么多读书人感兴趣。

    但主要还是以寒门子弟为主,包括一些小宗族私塾里的学生,小乡绅的子弟等等,真正的名门望族和豪族,他们自认为他们自己学堂教授的更好,比如沙井陈家子弟就没来县学,他们认为自家的学堂能培养出举人、进士,相比野路子的县学来说,更胜一筹。
    第(1/3)页